30 April 2014

神话、传说与历史记载相互混淆的情况

研究中国历史最为纠纷之问题,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史实被缘饰而造成被误解为传说,因此无可否认传说之中亦往往带有史实成分,虽然二者不易区分,其实世界各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与历史记载皆出现如此问题。

后起的神话传说往往在排列的时间上最靠前,而先前发生的神话传说却被排到了后面。时代越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传说里的中心人物也越被放大。

文字成熟以后,关于从夏代到秦汉时期的“古书籍”流传情况大致如下:-

《夏书》、《夏令》、《夏训》、《夏时》、《夏礼》、《禹之总德》、《禹誓》、《禹刑》等,相信这些相信是早期或第一代的古代文献已经遗失,但其中有部分内容被第二代或后期的书籍引用或抄录而流传了下来。

《世本》、《五帝德》、《帝系》等为比较早期或续第一代古代文献以后的一批书籍。我暂且把这些文献归类为第二时期的文献。另注:《禹本纪》相信已经丢失,不过其中一些内容却通过 《山海经》重编而传下来。

商末、周朝、春秋至战国时代,有许多书籍及文献亦引用了第一、二期的文献内容,我比较习惯把这些归类为第三时期的书籍,其中包括:《尚书·虞夏书》、《尧典》、《皋陶谟》、《尚书·甘誓》、《禹贡》、《左传》、《国语》等。举例《左传》引用了《夏书》、《夏训》的材料共 15 条,所记夏代事迹共18 则。《国语》中所引用《夏书》、《夏令》的材料 4 条,所记夏代事迹共 16 则。

到了秦汉时期再编写先祖的历史、传说与神话时,也引用以上三个时期的文献内容。比如《史记·夏本纪》就引用了《尚书》、《皋陶谟》、《禹贡》、《甘誓》、《汤誓》、《左传》、《国语》、《纪年》、《帝系》等等书籍的内容。

《大戴礼记·夏小正》或引用了民间口述流传的《夏时》。内容为夏代的历法。

《山海经》记述了近 100 个神话故事,为中国古籍中保存神话最多的作品。同时也保存了古代部落活动的传说,如炎黄之争、蚩尤之乱、颛顼、祝融、三苗、共工、少昊、太昊、犬戎、驩头、尧、舜、帝筶、帝俊等传说。

神话研究专家袁珂具体考证了《山海经》的成书年代,认为不是一人一时所作。《五藏山经》可信为东周时期的作品;《海外》、《海内》八卷可能成作于春秋时期,《荒经》四卷及《海内经》一卷当是初汉时期作品。

《今本竹书纪年》经研究定为伪书。《纪年》原为战国中叶作品,自西晋发现以来,晚到北宋末流失。清代学者开始还原《纪年》面貌,称 《古本竹书纪年》。目前最完备版本为《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修订本 (2005 年上海出版社,方诗铭、王修龄编)

到了西汉,主要的神话传说保存在 《淮南子》中。


摘自:《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夏史与夏代文明》, + 整理。



美丽的手镯


25 April 2014

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很久没有看画了.........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年11月30日 - 1905年8月19日),是19世纪末的法国学院派画家。已知画作有 822 幅,相信仍有许多画作下落不明。非常喜欢画家的着色手法,柔和的色彩与光线得以完美呈现。
儿童肖像画

 宗教主题画作
 儿童肖像画
宗教画

 儿童肖像画
 此画家亦有许多的裸体画创作

宗教画 Song of The Angels

后羿射日神话的由来

 
新月如弓,黄昏新月始生,太阳没入地坪,犹如弓弦对准太阳,将其射落。第二天傍晚,新月还是弓形,又射落第二个太阳
…. 直到第九天傍晚,月相呈满弓形,至此,羿射九日。这是先民观察了月相变化与太阳运动关系而编制的神话。 (如果大家有看过天象,会发现有时候傍晚月亮已经出来,但太阳依然未下山) ( 把新月比作弓)

秋天的神话

《淮南子 · 本经训》说:

"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 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 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

羿的其他职能:诛凿齿、杀九婴、缴大风、断修蛇、擒封豨,是西母王 “司天之历及五残” 神话的又一变型。[1]

西王母是秋神、刑杀神,也是月神。[5]  秋天来临,“龙尾伏蛰”[3],九婴即尾宿九星没入地面,此即 “羿杀九婴于凶水上”,而此时蛇类也开始穴居冬眠,即 “羿断修蛇于洞庭”;秋去冬来,桑林之会也结束,即 “羿擒封豨于桑林”。[6] [7]

秋天,此时太阳南去,日照减弱,明月显得格外皎洁,成为羿射九日的主题。这则日神与月神之战的神话,在神话经过历史化的加工后 [2],已经基本不见痕迹。通过以上先民们对于月相的观察分析 [4],才找到它的本源。

摘自:《神话考古》Page 132
第四章:() 嫦娥奔月神话·源于月相的变化 半坡彩陶图案 “人面鱼纹”分析

备注:-
 
[1] 神话的又一变型 &
[2] 在神话经过历史化的加工后
à 修改、故事重组、把两个或数个不同故事串联成一个故事、把历史人物改为神话人物等,是古人屡见不鲜的编辑手法。

[3] 龙尾伏蛰 à 天象,《易经》也记载此天象。

[4] 通过以上先民们对于月相的观察分析
à 的确有长篇分析,可惜本人没时间打字。

[5] 西王母是秋神、刑杀神,也是月神。
à 本书《神话考古》也有长篇解说,可惜本人也没时间打字。
à 网络可供参考的同工异曲文章
《嫦娥奔月神話研究》有多个分题讲解西王母的身份。

 不提供链接,可自行于谷歌搜寻下载 PDF 文档








[6] 桑林 --> 古人于春天、秋天男女认识与交欢之地
[7] 封豨 --> 生育者、女稀,伏羲的别称。


另注:《左传· 襄公四年》记的后羿射日是东方夷人有穷氏的首领。而后羿射日的故事则是古代东方神话的英雄,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两者不能混淆。 Page 107 《夏史与夏代文明》




23 April 2014

【转载】大地湾遗址中华文明的源头

大约8000年前,一批中华先民生活在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地区(包括天水市的五县两区)和陇南地区的礼县西和等地,他们创造了古老的大地湾文化,接着他们中的一部分迁入现在的陕西,形成了李家村文化、老官台文化和北首岭文化,大约1000年之后,大地湾文化、李家村文化、老官台文化和北首岭文化先后转化为仰韶文化极重要的分支——半坡文化,半坡文化从陕西的关中地区向四面八方扩展,当它到达陕西、山西、河南的三省交界处时,在半坡文化的刺激下,仰韶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庙底沟文化兴起,并取代了先前的半坡文化占了统治地位。

发源于天水大地湾的仰韶文化,其时空和内涵在我国史前考古文化中体量最大、最丰富,影响最广泛、深远。是我国远古文化的核心和主干。

仰韶文化最主要的两个类型是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其中又以后者传播最广、影响最巨,它以晋南、豫西、关中东部为核心,西至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东临海岱的大汶口文化,南及湖南湖北的大溪文化,北达辽宁内蒙的红山文化,都是其影响范围。这种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有些考古学家把马家窑文化和红山文化当成了仰韶文化的变种。

大地湾遗址不仅是仰韶文化的源头,而且还囊括了仰韶文化最主要的两个类型——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其晚期文化也代表了仰韶文化发展的最高成就。


天水大地湾遗址与四川三星堆文明的关系


岷江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以营盘山遗址为代表),和以三星堆为代表古蜀文明(以三星堆为代表)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渊源关系。而根据目前取得的实物资料分析,营盘山大型遗址群历经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以波西遗址为代表的遗存为第一阶段,文化面貌与营盘山遗址有一定差异,受到了天水一带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外来文化因素占据较为明显的主体优势。

第二阶段是以营盘山遗址的主体遗存为代表,当时岷江上游的新石器文化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遗址数量众多,外来文化因素、主要是天水一带仰韶文化的影响仍然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第三阶段的遗存以沙乌都遗址为代表,距今4500年左右,出土遗物与成都平原各史前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宝墩文化相同,更多地表现出浓郁的本地文化特色,表明此阶段岷江上游地区的本土文化因素已胜于外来文化因素,从而使四川古文明占据了优势地位。

另外,大地湾遗址、营盘山遗址、三星堆遗址都有朱砂涂红现象。这种现象最早在大地湾遗址中出现,所以应是大地湾文化影响的结果。

天水大地湾遗址与裴李岗文化的关系


裴李岗系统(和大地湾文化一样距今8000年左右)一度曾被误认为是仰韶文化的前身。但随着对裴李岗系统尤其是贾湖遗址的研究逐步深入,学术界认识到将裴李岗系统看成是仰韶文化前身的观点是不正确,虽然仰韶文化的确有部分文化要素来自裴李岗系统,但裴李岗系统是包括大汶口文化在内的海岱地区考古文化的源头。仰韶文化真正的源头是我国西北天水一带的大地湾文化。

不过根据考古发现,裴李岗文化和大地湾文化之间似乎有一定的联系,都发现了三足钵和彩陶,只是裴李岗系统把三足钵发扬光大,形成了鼎文化圈(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而大地湾文化把彩陶发扬光大,形成了彩陶文化圈(即仰韶文化)。

后来,裴李岗文化受到发源于天水的仰韶文化的挤压,便进入了山东等地,形成了大汶口文化,并对后世的殷商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地湾遗址与马家窑文化的关系

在甘肃省东南部的大地湾文化兴起了2000多年之后,甘肃省的中部地区和青海省的一部分地区出现了马家窑文化。它继承了仰韶文化彩陶的制作技艺,并推陈出新,造就了彩陶文化的另一个高峰。以至于有些人将它叫做甘肃的仰韶文化。

其实,根据考古发现,马家窑文化是在甘肃东南部仰韶文化的刺激下形成的,它始终与甘肃天水大地湾一带的仰韶文化处于对峙状态。另外,从人种上来说,它们两者的区别也是较大的,天水大地湾人有点像现在中国的南方人,而马家窑人与华北人接近。

天水大地湾遗址和大溪文化的关系

大家熟悉的长江流域古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然而,长江流域真正的强势文化是大溪文化,它是从8000年前的城背溪文化和彭头山文化演变而来,它曾受到了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其彩陶图案以鱼为主,而天水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彩陶比半坡遗址更生动地反映了鱼图案的整个演变过程。

有人说湖北的炎帝传说可能与仰韶文化对大溪文化的影响有关。

天水大地湾与红山文化的关系

距今5500年前后,发源于天水大地湾的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相遇,很快,在红山文化早期出现具有后冈一期文化特征的红顶碗,此后,红山文化大幅度吸收仰韶文化的先进因素,特别是庙底沟类型的花卉纹彩陶图案,形成具南北两种文化因素的自身文化特征。后者的证据是在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地区桑干河上游的蔚县西合营乡三关村附近,发现的一群具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特征的遗址中,也不时有篦点之字纹陶等燕山以北地区红山文化因素出现,特别是发掘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绘玫瑰花卉图案彩陶盆与红山文化绘龙鳞纹图案彩陶罐在这里有共存关系,表明红山文化在它的晚期向南扩展,并在桑干河上游一带与仰韶文化相遇。辽西地区作为5000年古国象征之一的红山文化规模宏大的坛、庙、冢遗址群,就是这一文化交流的成果。

15 April 2014

仰韶文化

身前是老官台文化、李家村、磁山、菲李岗诸文化,公元前 3,000 年之后,这支文化在中原地区发展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处于黄河中游地区,年代约为公元前 5,000 ~ 3,000 年。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洛、汾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区。先发现遗址 1,000 多处,其中较大规模典型遗址 10 余处。

由于仰韶文化分布地域十分广阔,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面貌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举例 8 个类型:-

1)半坡类型

集中在渭水下游,南达汉水中上游,北及河套,东至豫西、晋南、西到陇东。为仰韶文化第一期,年代约公元前 5,000 – 4,000年。

(2) 史家类型

以陕西渭南史家遗址为代表,分布地区与半坡类型相同,为仰韶文化第二期,年代约为公元前 4,500 ~ 4,000 年。

(3) 庙底沟类型

因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而得名,分布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北到河套,南达江汉北部,西至洮河,东抵郑州附近,为仰韶文化第三期,年代约为公元前 4,000 ~ 3,600 年,是仰韶文化的鼎盛时期。

(4) 西王村类型

以陕西芮城西王村遗址的上层为代表,或称半坡晚期类型。它是由庙底沟类型晚期发展起来的一支地方文化共同体。主要分布在关中渭水流域、陕北、晋南和豫西。为仰韶文化第四期,年代约为公元前 3,600 ~ 3,000 年。

(5) 秦王寨类型

或称大河村类型,因发现于河南秦王寨而得名,以郑州大河村遗址的内涵最为丰富,是继庙底沟发展而来的一个地方类型。主要分布在河南省黄河以南,东起郑州,南到汝河河谷平原及丘陵地带。也属于仰韶文化第四期,年代约为公元前 3,600 ~ 3,000 年。

(6) 后冈类型

以河南安阳后岗遗址下层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属于仰韶文化第二期,年代约为公元前 4,500 ~ 4,000 年。

(7) 大司空村类型
分布范围与后冈类型相同,主要集中在豫北和冀南漳河流域。为仰韶文化第四期,年代约为公元前 3,600 ~ 3,000 年。

(8) 下王岗类型

以河南淅江川下下王岗遗址早一、二期遗存为代表,分布于江汉流域北部及唐河、白河流域一带,是仰韶文早期阶段最南的一个地方类型。

从以上的划分来看,8 个仰韶文化地方类型分别分布在 4 个主要地区,其中半坡类型、史家类型、西王村类型主要分布在关中晋南豫西地区;秦王寨类型 (大河村类型) 主要分布在豫中地区 (庙底沟类型在以上两个地方也有分布);后岗类型和大司空村类型主要分布在豫北冀南地区;下王岗类型则是仰韶文化在豫西南鄂西北的一个地方类型。

从各个类型所处时期看,仰韶可分为 4 期:
公元前 5,000 ~ 4,500 年的第一期;
公元前 4,500 ~ 4,000 年的第二期;
公元前 4,000 ~ 3,500 年的第三期;
公元前 3,500 ~ 3,000 年的第四期。

仰韶文化的主要陶器有:盆、钵、平底碗、小口尖底瓶、细颈壶、斜沿罐、深腹瓮等,还有少量的釜、灶、鼎类器物。多在彩陶外围上部用黑彩绘出几何图案、植物和动物花纹;夹沙陶则普遍为拍印绳纹。早期处于手制阶段,稍后有使用慢轮修正口沿部分。彩陶成为这文化最有成就、最具特色的原始艺术。

早期半坡类型的典型陶器有直口弧壁圜底或平地钵、卷唇斜弧腹或折腹圜底盆、平唇浅腹平底盆、直口尖底瓶、蒜头细颈壶、 陊口鼓腹平底罐、小口细颈大腹壶、短唇敛口斜直纹或鼓腹小平底瓮等。纹饰主要有绳纹、线纹、弦纹、锥刺纹、指甲纹和彩纹等。动物纹有鱼、鹿(或羊)、蛙、人面,少量植物纹,以直线、横条、三角、波折纹等组成几何花纹图案。

中期的史家类型陶器特征与半坡大体相同,只是彩纹中增加了弧线、圆点构成的图案花纹和鸟鱼合成的动物图像。

庙底沟类型有进一步发展,达到了仰韶文化彩陶艺术的最高峰。常见的陶器有曲腹盆和碗、双唇小口尖底或平底瓶、宽肩小平底瓮、大口缸、折肩浅腹圜底釜、灶、盆形甑、釜形鼎等。饰纹有绳纹、线纹、划纹、附加堆纹以及彩纹,多为红底黑花,还出现了少量白衣彩陶、多彩纹饰。构图以图案为主,主要是以圆点、钩叶、弧边三角及曲线组成的带状纹饰、还有垂幛、豆荚、花瓣、网格等纹饰,这些图案以二方连续的装饰方法构成整装组花纹,环绕器壁。也有少量鱼纹、蛙纹、鸟纹存在。

豫中仰韶文化第四期的秦王寨(大河村)类型的彩陶也很有特色。临汝阎村出土了鹳鸟衔鱼图。

出现在彩陶上的花纹分为象生性花纹和图案性花纹。象生性花纹包括人面纹、鱼纹、蛙纹、鸟纹、鹿纹等动物纹饰和各种植物性花纹,这些花纹中的一些很可能与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

聚落和建筑遗址

仰韶文化已发现三处布局清楚、保留较为完整的聚落遗址,分为居住区、烧窑场和墓地三部分。有发现居住区内同一时期的房子 100 多座、分为 5 个居住群落,都环绕着一个面积较大的中心广场。每个群落有一个大房子,附近围以 10 多座或 20 多座中、小型房子,周围还有许多窑穴和儿童瓮棺葬。所有房门朝向广场。东、南、北三面都有壕沟围绕。沟外有三个公共墓地,也有窑场。

仰韶文化的房屋房基有圆形和方形,分大中小三种,有地穴、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三类,晚期还出现了方形地面连间式的房子。圆形房子周围有密集壁柱,室内有 2 – 6 根主柱支撑屋顶。方形房屋与圆形房屋机构大体相同。

仰韶文化的粮食主要为。在分布较南的遗址如下王岗发现有稻谷痕迹,当时还种植蔬菜。半坡 38 号房子一个小罐装满了碳化的白菜和芥菜的菜子。

这个时期的农业处于原始的锄耕阶段,农具多为模具和石器。仰韶的家畜饲养不太发达,能确认的只有猪和狗两种。采集和渔猎占很大比重。秦子、栗子、松子等果实和水中的螺蛳以及一些植物的块根等都是采集对象。斑鹿、水鹿、竹鼠、野兔、獾、羚羊、雕等是主要猎物。

大多数学者认为其早、中期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晚期则向父系氏族公社转变;也有少数学者认为这个仰韶文化都属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摘自: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彩陶 -- 仰韶文化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