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November 2012

《以阿拉之名》

第一章摘要:阿拉伯民族主义诞生于七世纪的阿拉伯半岛贫瘠沙漠。当时,一名叫穆罕默德的普通商人把半岛上彼此对立的部落团结起来,置于名为伊斯兰的新宗教大扇下。

穆罕默德声称,他肩负的政治使命,是为了回应二十年来神透过加百利天使之口头传达给他的天启。这些“天启”以阿拉伯文记录『古兰经』成为经典。

穆罕默德年幼丧亲,由外祖父与叔叔相继抚养长大,定居在艳阳毒辣的城市麦加,当时,有人这么形容麦加“不见水流…… 一小片可以让眼睛休息一下的绿草都没有…… 住在那里的人,只有商人。”

穆罕默德虽然住在城市,却吸收了周围沙漠游牧民族的刻苦文化---注重阶层,一板一眼,不轻易改变。身为改革者,他把一种新的秩序感注入这种价值体系中。

十几年来,穆罕默德在麦加一直有少许支持者。西元622 年,眼看商人对他的威胁越来越大,他决定逃到今天名为麦地那的一个城市。穆斯林把这次出走视为伊斯兰的立国大事。

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结集支持者,率众打败异己。战胜之后,他在部落文化中注入更强烈的忠诚心,将追随者纳入“宗教共同体”( ummah ) 之下。穆罕默德的机智与远见多半来自阿拉伯半岛的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影响,他从中吸收了一神教的概念。古兰经里尊称这些异教徒为 “圣典之人” ( 有经者 )。不过,穆罕默德对社会比对神学更感兴趣。

他向彼此对立的阿拉伯部落灌输的远见,打造了一个国家,核心是 “伊斯兰律法” ( shari’a )即把宗教融于世俗的体制规范,此后,伊斯兰法律就成为阿拉伯社群意识的核心。

穆斯林把世界分为“和平之地” dar – al - Islam )与 “永久战争之地”(dar – al - harb)。伊斯兰准许信徒基于战略因素,对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暂时休兵,但其教理还是明言,休兵只是战时停止战争,伊斯兰仍会不断致力于征服非回教徒。

古兰经同时也埋下仇恨的种子:“对抗那些收到圣典,不信阿拉的人”。古兰经的另一篇韵文又说:“谁要追随伊斯兰以外的宗教就要排挤他,从此之后他就归到失败者那边。”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传教式的信仰,都有着向世界弘扬宗教的野心,所以一直都是竞争对手,在教义上都把彼此视为异端。这助长了如今在基督教和伊斯兰世界被定义为民族主义的情感。民族主义不只是群体之爱,也要靠仇恨才能壮大。在两边文明中,对自己人的忠诚,要靠对外人的恐惧,嫉妒,仇恨,才能成立。

古兰经上有明训:“勿掀起战争,阿拉不喜欢侵略者。”但穆罕默德并未因此而停手,他为了取得平衡,鼓吹大家投入“圣战”( jihad )七个世纪前,赫勒顿写道:“在穆斯林社群中,圣战是宗教义务,因为穆斯林的使命普及天下,不论通过劝说或武力,人人都有让非信徒去信奉伊斯兰教的责任。”时至今日,许多穆斯林仍旧认为自己有这种宗教义务。

穆斯林坚决自己拥有解决生活疑难的答案,当时的巴格达都以自己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建筑师,诗人及自然科学家为傲。那正是阿拉伯的黄金时代,但却猝然而止,成为烙印在阿拉伯人基因中的怀古遗恨。后来,阿拉伯人为此失落而自责,还有一股愤怒比骄傲更为张显的民族主义。

长久以来,穆斯林禁闭门户的政策,打造了一个方向一致但却毫无生气的文明。在西方帝国主义时期,并非所有阿拉伯人都安于现状,有一群阿拉伯人知识分子很欣赏生气勃勃的现代价值观。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人很少质疑伊斯兰文化的根底,不像西方人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开始自我质疑。

有些改革派支持文化妥协,“伊斯兰现代主义”就是其中的一个产物。它主张伊斯兰可以把西方的优点跟伊斯兰传统宗教的精髓相互融合,但这概念却得到很小的回响。摘自《以阿拉之名》Ally Theanlyn 23-11-2012

穆斯林地区不同民族的信徒在强大的土耳其帝国政权管理下很长一段时间是相安无事,直到英国人的到来与欲夺取自家穆斯林政权的侯赛因·伊本·阿里相互勾结后,造就了延续到今天还无法解决的阿拉伯回教世界与西方国家的复杂恩怨………

14 November 2012

看画

不开心的时候看看画,心会平静许多;
开心的时候赏画,锦上添花,心旷神怡。





中国画 · 水墨画 · 刘懋善

07 November 2012

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

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包含了先天八卦、六十四卦方位、河图、洛书内容,以及日月五星的运行规律,十二纲纪、二十八宿也暗藏其中,几乎囊括了《易》的所有内容。

方图西北至东南这条斜线依次排列着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经卦,被称为 子午线,又称 经线太阳线

西南至东北这条斜线排列着否、咸、未济、恒、益、既济、损、泰,八个卦,这条线被称为 卯酉线,又叫纬线少阳线



该图从外向内由四层组成,每层沿子午线方向的对角两卦数字之和,皆为九,并且卦象相反。一般认为:-

第一层乾坤相对,表示 “天地定位”;
第二层兑艮相对,表示 “山泽通气”;
第三层離坎相对,表示 “水火相射”;
第四层震巽相对,表示 “雷风相簿”。

方圆图第一层 28 个卦象,与 28 宿 相应,也是月亮运动规律的原理图。第三层的 12 个卦象,代表 12 刚纪和十二地支。第二层和第四层合在一起,则与河图原理相似。目前为止,学界对河图与洛书的用途尚未有统一说法。

方圆图外圈的圆图是一个天体运行图,也可以说是一部八卦历法,它精确地说明了年日月和四季的运行规律。

此图按照伏羲六十四卦大横图的次序,左半圆从午位以乾卦开始,复卦为末,逆时针排列至子位;右半圆从午位姤卦为始,坤卦为末,顺时针排列至子位。以八纯卦为间隔共分八宫,正好形成先天八卦方位图。金、木、水、火、土,五星依次运行,而成春、夏、秋、冬,四季,配以十二地支和二十四节气,便是一幅完整的天体运行图。

05 November 2012

天干、地支的起源

天干与地支的用途,对易学者来说并不陌生,可是,天干、地支最初是从何而来的呢?目前为止,各易学流派说法不一。从古文献中推测,最有可能也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天干的起源与观测和标记五行 (5 颗行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 的运行有关,地支的起源则是与纪月有关。其它的说法还包括:与测日有关。

随着更多古代文献被易学者深入研究,天干、地支的最早使用年代,已从五千多年前,修正为一万年前左右。

以下来看各不同时代的古文献是如谈天干、地支的起源:-

《五行大义》中说,天干地支是黄帝时代的大扰氏所创。大扰氏 「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曰,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辰。阴阳之别,故有支杆也」。

《三命通会·论支杆源流》则认为,支杆的起源在伏羲以前的天皇时代便有了。昔盘古氏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为三才。首君以天地既分之后,先有天而后有地,由是气化而人生焉,故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其十干曰:于逢、旃蒙、柔兆、疆圉、着雍、屠维、上章、重光、玄、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洋、协洽、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蔡邕独断曰:干,干也。其名有十,亦曰十母,即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也;支,枝也。其名十有二,亦曰十二子,即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是也。谓之天皇氏者,取其天开于子之义也;谓之地皇氏者,取其地辟于丑之义也;谓之人皇氏者,取其人生于寅之义也。

故干支之名在天皇时始制,而地皇氏则定三辰,道分昼夜,以三十日为一月,而干支始各有所配。人皇氏者,主不虚王,臣不虚贵,政教君臣所自起,饮食男女所自始,始得天地之气而有子母之分,于是干支始有所属焉。至于伏羲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与人,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以作甲历而文字生焉。逮及黄帝授河图,见日月星辰之象,于是始有星官之书。命大尧探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子配五行纳音之属。

两相比较,《三命通会》的说法更为全面可信,即:天干、地支,在天皇时代就已经存在了。并且《三命通会》还记录了伏羲时代以前的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原称谓,这种古怪的称谓,与上古时期古怪的人名和谐而统一,由此可知并非虚言。

伏羲时代以前的天干地支:-


天干-古天干名称

——阏逢;
——旃蒙;
——柔兆;
——强圉;
——著雍;
——屠维;
——上章;
——重光;
——玄黓;
——昭阳

地支-古地支名称

——困敦;
——赤奋若;
——摄提;
——单阏;
——执徐;
——大荒落;
——敦牂;
——协洽;
——涒滩;
——作噩;
——阉茂;
——大渊献

天干简介:-

天干的起源,与圭表测日影有关。上古将测日影的木棍,就称为天干。通过天干测日影,不但可以得知地理方位,还可以得知节气变化,从而制定出十月太阳历法。

古人不但以十天干表示方位(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以十天干表示一年十个月的次序 (也就是甲月为一月,乙月为二月,依此类推)。

由于古人不单以天干测日影来掌握气候,还要配合日月五星及二十八宿的运行状态,于是古人讲十天干的方位功能也应用于黄白道的周天上,使以二十八宿为代表的黄白道周天上也有一个虚拟的方位坐标,以便于更加明了地演示天体运转情况。所以说,十天干有表示月份、地理方位和天体方位的三种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古人测日的圭表并非只有一根木棍,而是 两个部件组成。

古人会把在平地上直立的一根竿子或石柱称为 。太阳照在 上投下的影子,人们发现正午时的表影总是投向正北方向,就把石板制成的尺子平铺在地面上,与立表垂直,尺子的一头连着表基,另一头则伸向正北方向,这把用石板制成的尺子叫

后来人们发现每年最热的时候,有一天中午的日影最短,于是便把这一天定为夏至。再后来人们发现在每年最冷的时候,有一天中午的日影最长,于是便把这一天定为冬至。

古时高八尺,与中等身材的人的眼睛差不多同样高。在夏至日,八尺高的投下的影子正好是一尺五,所以的尺寸被定为一尺五。

古时人们以夏至作为一年的开始,每当 投下的日影是一尺五时,新的一年便开始了。

所以我们古人就知道一年等于 365 天的数值。后来,古人将冬至日改为一年之始,于是便将 的尺寸改为了一丈三尺,因为八尺高的 在冬至日投下的日影长度正好为一丈三尺。

地支的起源

地支,则是古人观测月亮圆缺周期的产物。古人发现月亮圆缺十二次,正好接近一个十月太阳日历年,于是便发明了十二月的太阴历。

其纪月的方式为了区别于十月太阳历,便以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地支命名,并且,古人同样赋予十二地支具有表示月份,地理方位及天体方位的三种功能。

于是,十二支表示地理方位则是:-

寅卯辰为东方木,巳午未为南方火,
申酉戌为西方金,亥子丑为北方水,

十二支表示天体方位,则环绕于黄白道上与地理方位相似。

后来,由于天上北斗指子,地上则节气为大雪,冬至;北斗指丑,则地上节气为小寒,大寒;北斗指寅,则地上节气为立春,雨水,北斗旋机十二个方位转一圈,正好一个太阳历周。所以,后来古人制定出每年十二月的太阳历,并以十二支纪月。


天干、地支的其它用途:-

天上周天的方位坐标,则以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个天干与十二地支及四维,共组成了二十四个坐标点。

于是,古天文学上这二十四个坐标是虚拟的方位系统,是永远不会变换位置的;二十八宿是日月五星的坐标系统,由于地球的自传与公转,二十八宿也会随着时间而转动;日月五星,则是天体肉眼可观测到七颗活动的 行星

十天干纪五行、方位: 
天干
五行
阳木
阴木
阳火
阴火
阳土
阴土
阳金
阴金
阳水
阴水
方位
正东
正东
正南
正南
正中
正中
正西
正西
正北
正北
序数


天干用于描述农耕活动:

甲:是拆的意思,即指万物剖土而出。又有认为,甲者,铠甲也,万物冲破其甲而出。
乙:是轧的意思,表示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展的样子。
丙:是炳然之意,即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意为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为茂盛之意。
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仰曲而起,皆有形可纪识。
庚:为坚实之意,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一说为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
壬:即妊,指阳气任养万物于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一说万物闭藏,怀孕地下,揆然萌芽。


地支用于描述农耕活动

子:为孳,指万物孳萌于既动之阳气下。
丑:是纽,系之意,指万物继萌而长。
寅:是移,引之意,指物芽萌出。
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
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
巳:是起的意思,指万物至此已毕尽而起。
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昧的意思,指阴气已长,万物稍衰,体暧昧。
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已经长成。
酉:是老的意思,指万物老极而成熟。
戌:是灭的意思,指万物皆衰灭。
亥:是核的意思,指万物收藏皆坚核。


其它文献记录:-

十天干的化合五行和方位五行配与河图:-

相合: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

《考原》曰:五合者,即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也。河图一与六、二与七、三与八、四与九、五与十皆各有合。以干干之次言之,一为甲六为己,故甲与己合。

化合:甲己化合土,丁壬化合木,乙庚化合金,丙辛化合水,戊癸化合火。

化合五行:甲己土,丁壬木,乙庚金,丙辛水,戊癸火。

方位五行: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

* 还有更多的其它用途,我还是跳过,不多抄了。

02 November 2012

八卦如何用为历法

八卦本身就是古代历法

在世界天文史上,中国是最早使用阴阳合历的国家,以节气纪岁、以朔、望纪月的方法,都有很强的科学性。

汉易学中,最重要的学说就是卦气说。由于八卦本身就是上古时代的古历法,所以反映四时气候变化一直是八卦的固有内容。

先天八卦方位图含有春、夏、秋、冬四时及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的含义。

中国古代历法将两冬之间的周期分为 “岁”,将一岁分为 12 等份,命名为 “气”。因此,一年有 12 “气” ( 在使用十月太阳历的年代为四时八节,有了十二个月的阴历以后,就形成了更完整的节气记录系统 )

每一气为 30 天。每一气又再细分为阴阳 2 份,其中分点称为 “节”,是气候变化的转折点。“节”与 “气”合起来,就有了 24 节气”。如此一来,中国人的过大日子就称为 “过节”,而 “气候”一词之意,此时也不言而喻了。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每一卦有六爻,因此总计 384 爻。以下我们看如何把卦与爻用于中国太阳历上:-

最上与最右排为八卦的 8 个符号,互相搭配后变生成了 64 卦。

十二辟卦

古人从伏羲八卦中抽取 12 个卦,用来纪节气的变化规律。十二辟卦是以阴爻阳爻喻示一年十二个月中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十二辟卦也称:十二消息卦 、十二月卦、十二候卦。

十二辟卦的来源极早,此说法最早见于《归藏》:子复、丑临、寅泰、卯大壮、辰夬(guai)、巳乾、午姤(gou)、未遁(dun)、申否(pi)、酉观、戌剥、亥坤。
  

十二消息图:从 “复” 到 “乾”,这 6 卦为息卦;另 6 卦则为消卦。阳盈为息,阴虚为消。从图中可见阴阳冷热变化,此图依顺时钟方向转来看,乾卦: 6 阳爻表示最热的月份。最热之后,天气开始转凉,因此,乾卦之后的姤卦,出现一阴爻,以示意大热天气后开始转凉的气候。依此类推,顺时钟方向,每一消卦逐渐增多阴爻,最后达到全阴,以表示最寒冷的时节。其实,我认为,根据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图,乾卦理应在正南,无论如何,《归藏易》是明示了乾在巳的位置。当然,伏羲的是以四时八节为主,因此,这或许就是八卦与十二卦的用卦差别吧。 

春秋时代的人已普遍以 十二辟卦代称  ,例如称  子月   复月寅月 泰月,一直流传至东汉,乃至到清朝。我们现在使用的十二辟卦的相关理论,是来自于西汉的孟喜。
  
先天八卦纪“候”

十二辟邪卦的 72 爻也用来纪 72 候。古人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岁,因此,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由于中国地广,5 日一候的变化在东西南北各地不太一致,因此未能被准确应用,所以,就以 24 节气为广泛使用。

后天八卦纪 24 节气与四季

后天八卦中的四正卦:震、離、兌、坎,被用以代表:春、夏、秋、冬。

由於每卦中有六個爻,所以四個卦共有二十四個爻,代表二十四節氣。

四正卦除了纪 24 节气,同时也用作表示四季。每卦有六爻,每一爻管 15 (1 or 1 ),因此每卦就管 90 (一个季节),所以六十卦共管 360 日。

后天八卦纪年、月、日

八卦中的六十四卦除掉震、離、兌、坎四個正卦,則餘下六十卦,共有三百六十爻、每爻代表一日,共360日。其实古人一早已经测出一年有 365.25 日,因此,剩余的无爻可对之日,会举办祭祀或过节,这种情况现还存在于中国少数民族社会中。除了八卦历法,中国也还有使用天干、地支计算的甲子历法,及上古的十八月历法等。虽然这些纪历的计算方式有所不同,不过,这些历法,皆得一周期 360 日。

到了漢代,著名易學家孟喜用「六日七分法」,每年共有 365.25 日,所以尚有 5.25 日無爻可對,於是將此 5.25 日均分六十卦,如果每日為 80 分,則 5.25 日共為 420 分。將這 420 分均分六十卦,則每卦得 7 分,由於一爻生一日,一卦主 6 日,加上平均來的 7 分,所以一卦配以 6 7 分。 由此可见,此时中国历法是精准到小数,也既是说分数已经可成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