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May 2014

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二里头文化

夏商周断代工程 《成果报告 (简本)》摘要

文献所见夏代纪年有 471年说,另有 431 年说。

二里头文化考古取得以下共识:-

分布于豫西、晋南地区有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

二里头文化分为一、二、三、四期。多数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属于商文化。C14 测年结果在前 1880 ~ 1529年之间。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都斟鄩。

二里头文化可能只是夏代中、晚期的夏文化,而早期夏文化则要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中寻找。

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遗址一期之前仍存在缺环。有学者认为新密新砦遗址二期,上接河南龙山晚期 (新砦一期),下连二里头一期,正填补了其间空白。

“断代工程专家认为郑州商城如偃师商城的始建为夏商分界的界标。

夏代始年为公元前 2071年,基本落在龙山文化晚期第二阶段 ( 2132 2030 ) 范围之内。

目前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年表公元前 2070 ~ 公元前 1600 年。

20世纪夏代文化探索的主要收获:-

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对 20 世纪夏文化探索进行总结和瞻望,转载如下:-

- 确认夏族活动中心地区在豫西和晋南。

- 中原地区仰韶文化 --- 河南龙山文化 (王湾三期文化) --- 二里头文化 --- 郑州二里冈早期商文化发展序列的确立,缩小了探索夏文化的范围,河南龙山文化(王湾三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成为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

- 二里头文化分为豫西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晋南以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

- 商城郑州、偃师商城的相继发现及二者基本同时期,二者均为早商都邑的确认,为夏商文化的分界找到了界标。

- 对二里头文化各期系列含碳样品的 C14 测定和研究,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的年代为公元前 1900 年左右 公元前 1600 年左右,基本落在文献推算的夏纪年范围之内。

- 二里头不是最早的夏文化,早期夏文化应该在嵩山南北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遗存中寻找。

- 二里头文化是青铜文化,二里头文化时期已进入文明社会,建立了国家。二里头遗址是夏桀的都城遗址。

另一考古学家夏鼐对夏文化作了以下界定:-

夏文化应该是指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这个界定排斥了夏朝以前的先夏文化及夏王朝时期的非夏族文化,克服了在探索夏文化时期无限蔓延、似是而非的状态。

仰韶文化是夏王朝的祖先文化,应该被视为先夏文化。

另外,书中也提到:从仅有的文献资料来看,我们只能把夏族的先世追溯到鲧时代为止,鲧以前就很不可靠,至于推到黄帝时代,这显然是受战国时代出现的以黄帝为中心的“一统”观念思潮的影响。

* 尧 > 舜 > 鲧 > 禹 > 启

摘自:《夏史与夏代文明》



 
以下转载维基百科:二里头文化 争议与简介

学者们至今还对此四期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是否归属夏文化持有分歧。主要观点有以下十四种:

1. 仰韶文化便是夏文化。
2. (典型)龙山文化是夏文化。
3. 灰陶文化是夏文化。
4. 齊家文化是夏文化。
5. 河南龙山文化是夏文化。
6.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頭文化一期是夏文化。
7.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一、二期是夏文化,三、四期属于早商文化。
8.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全四期属于夏文化。
9. 二里头一至三期属夏文化,四期则属早商文化。
10.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一至三期属夏文化,四期则属早商文化。
11. 东下冯类型与陶寺类型文化是夏文化。
12. 良渚文化是夏文化。
13. 二里头四期全属夏文化,而河南龙山文化不属于夏文化。
14. 目前尚未发现夏墟,二里头文化实际是夏时期的早商、先商文化。

仰韶既夏和龙山既夏论点在195060年代有了新的考古发现之后未再提出。1960年代随着多处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各分层的归属问题开始浮现,或认为是早商文化、先商文化,或认为是夏文化、夏时期文化。其中以郑州洛达庙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晚期文化的洛达庙类型一度被划归早商文化,随后东干沟、七里铺、灰嘴等遗址亦被划归早商文化。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二里头文化是早商文化,而偃师二里头遗址则是汤都西亳。学者们于1977年的登封讨论会上就王城岗、二里头、东下冯三处遗址对二里头文化的归属作出总结。定性“夏文化”为夏王朝时期活动于黄河中下游的夏民族的考古文化遗存,并据此提出四种观点:

二里头全四期为夏文化;
二里头一二期为夏文化、三四期为早商文化;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一二期为夏文化、三四期为早商文化;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全四期为夏文化。

前两种观点为主流,而多种观点一致认为二里头文化一二期属夏文化。王玉哲、晁福林等学者认为观点⑦最有说服力,认为一二期与三四期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民族文化,而其他观点无法解释第二期与第三期文物特征出现的明显差异。

斟酌出土文物的绝对年代可以看出一二期基本处于文献记载的夏朝中晚期,而三四期已跨入到商朝早期。分析文物特征,第三期文物出现两种文化因素并存的现象,此时期偃师地区的政治、文化发生过大变革,一种观点以史籍记载的成汤灭夏作为解释。

认为二里头文化全四期属夏文化的学者把二里头文化看作区别于河南龙山文化与二里岗早商文化的独特文化。全四期的文化面貌是一脉相承的。二三期间的变革是一种渐变,不是受到外来因素影响的突变,偃师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在第三期才升为都邑,所以兴建城郭。绝对年代跨入早商的第四期被解释作夏文化在商初的遗留。

二里头文化一二期是夏文化在中国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且二里头的第一期不是最早的夏文化,又普遍认为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都斟鄩。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根据地域分作晋南三里桥、豫西王湾、豫东王油坊、豫北大寒四种类型,其中豫西王湾类型直接叠压在二里头一、二期文化遗址之下,二者的文化内涵之联系十分密切,二里头一、二期应系由龙山文化王湾类型直接发展而来。杜金鹏认为在二里头二期文化晚期,突然爆发了大规模的远距离迁徒,其后的三、四期较前二期分布更广,二里头后期文化的传播地点又与桀奔南巢、桀子迁北的记载吻合,非事出偶然,应与夏商之际夏族的迁徒相关。

二里头一期的文化面貌不同于后三期,一期本身持续时间不长,夏文化应该还包括相似的河南或中原的龙山文化晚期,其中豫西龙山文化晚期的遗址主要分布于洛阳平原,与二里头一期文化遗址的分布相符,二者的考古学年代总跨约四百八十年左右,与《竹书纪年》记载夏积年四百七十一年相近。

1980年代初,孙华等认为河南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尚有约百年的缺环,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文化特征仍然处于原始氏族部落阶段,并没有国家形成的迹象,可能只有豫西类型的其中一种属于夏部族的先夏文化。二里岗文化下层是二里头文化四期的衍生文化,是属于继夏兴起的早商文化,只有其前的二里头文化一至三期属于夏文化。1980年代中后期,在河南新密市发现新砦遗址,随后又在附近发现类型相似的遗址,从而弥补了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一期之间的文化空白,被称作二里头文化的新砦期,其下又分作早晚二期,使得二里头文化的分期增加至六期。新砦期文化的文化遗存的特征介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之间,沿袭关系非常明显,是二者的文化过渡期。

1983年发现的偃师商城始建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距离二里头遗址仅6公里,可以算是夏衰商兴的表现,所以夏商的分界线应当在三、四期之间,前三期与新砦期属于夏文化,而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王城岗遗址可能是最早的夏文化的遗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