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May 2014

半坡人面鱼纹盆月相图

半坡文化遗址出土了数件辉有人面鱼纹的彩陶,众多专家学者围绕在月相、鱼纹及人面三大主题进行解读,提出了图腾信仰、生育信仰、祈求渔获、历法、阴阳观念等看法。这里只摘要 《神话考古》陆思贤的看法。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上的人面鱼纹,同时也见于临潼姜寨遗址、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彩陶上,也有相同和相似的人面鱼纹装饰,此知这是渭水上游远古先民们共同崇拜的人格化神灵,但比较人面鱼纹之间的区别,可以看到反映月相变化的几种形式。


图一 [ 点击此图可放大 ]


半坡人面鱼纹图的特点:-

人面的特征:画一个大圆圈作为人面轮廓,上半部五分之二为额部,又横分下半部约五分之一为嘴部,中间为鼻梁、鼻翼为中垂线,鼻翼用横短线或三角形表示,左右两侧画短线表示闭着的双眼,眼梢微微低下。

辅以鱼纹,用在三个部位:

1. 嘴部,用两条相对而游的鱼,两个鱼头交叠于嘴部,留出 “”形成或“”形空白,表示接触交吻的嘴;鱼的身部向两侧展开,像人类嘴部的胡须。

2. 耳部,在人面的两侧,各画一条相对而游的鱼纹,表示耳朵,有交头接耳之状,耳部也有用向上挑脚式曲线表示的,则有竖耳倾听之状。

3. 头顶上,用三角状的三条鱼,有鱼身,无鱼头,实为“人面鱼身”,尾尖向上,似尖顶帽,寓意能“通天”。

所有鱼纹轮廓线的外围都画满鱼刺,称“芒刺纹”,寓意人面鱼纹所画是发光体的月亮。另有表示晦日不见月的人面纹,外轮廓不画芒刺纹,而是画一圈虚线,表示虚无不见月,失去光芒。

用鱼纹配月亮纹,即以“水气之精”配月亮,与鸟纹配太阳纹相比,即以“火气之精”配太阳,是构成原始阴阳哲学观念最简明的图画形式。

在先民的观念中,月亮是在水中的。《淮南子·天文训》说:“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故常羲生月,“此始浴之”,月亮在水里出身。常羲生十二月,一般理解为一年的十二个月,如果从一个月的月相变化考虑,则表示在水中的半坡“人面鱼纹”清楚反映了月相变化的周期。

人面鱼纹的额部也有细部区别,用黑白相间表示月相阴影变化,在 1963 年版《西安半坡》与 1982 年版《西安半坡》两书中,可得五种形式。(上图)

第一种形式:额部左侧涂黑,右侧上部留白,寓意上弦月,在天穹右边。(图一,2)

第二种形式:额部中间作三角形留白,中分两侧呈扇面形涂黑,寓意皓月当空,中分一个月为上半月和下半月,今称望月。(图一,3)

第三种形式:额部右侧涂黑,左部上侧留白,寓意下弦月,在天穹的左方。(图一,4)

第四种形式:额部涂黑,白色部分也加上黑点,寓意晦朔不见,没有光芒。(图一,5)

第五种形式:额部黑面突出新月形双眉,并留空白角线,寓意角分一新月的开始。(图一,1)

用弧线半圆表示月亮,是甲骨文“夕”字和“月”字的造字依据。《卜辞通纂》第311 – 313片,殷先王有王恒,恒字作 ”,释引《诗·小雅》:“如月之恒”、《毛传》:“恒,弦也。”用弓形的圆弧象征月亮,是先民观象画图的本意,后称月弓、月娥、月眉,均因此而发,而在半坡人面鱼纹中则得到较集中的体现。

绘画月相,按月计日,是形成历法的基础,在远古时代,科学的发展还与崇拜或信仰结合在一起,先民以为月相周期是月神或月精的死而复生。在先民的观念中,一切自然物都是有生命的,称万物有灵论,月亮也被作为有生命的崇拜物有自己的生身之母常羲,故有生必有死,而每个月的月相相同,则视为月亮一次又一次获得了新的生命。

《楚辞·天问》:“月光何德,死则有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月光指月亮,问月亮积有何德,死而能再复活?以月之圆而缺而晦,为月之死,而新月再现为月之生。

闻一多《天文疏证》说:“月之盈亏,有生魄、死魄之称,此言月之有生有死。”

王国维著《生霸死霸考》,以周代金文几日中有生霸、即旁生霸、旁生霸、即生霸、死霸等专用名词,引《说文》:“霸,月始生魄然也,承大月二日,小月三日,从月  声。”

又引马融注《古文尚书·康浩》云:“魄,朏也,谓三日始生兆朏,名曰魄。”

又引《法言·五百篇》:“月未望则载魄于西,既望则终魄于东。”

论说颇祥,总谓 “古代一月四分之术也”。

试用此论述与人面鱼纹作比较。

( 月底了,还是无法完成打字,反正就是有些忙、有些累、有些没心情,于是接下来的内容,就使用扫描版了。 )








 摘自:《神话考古》





Thomas Kinkade - Painter Of Light

很久没有看这位绘画大师的作品了,最近在网上搜寻一下才突然得知大师已经在去年离开人间了。

几年前,在 Bangsar 一家商场无意间看到大师的作品,销售员还介绍了如何欣赏大师的作品。在强弱不同的灯光照射下,画作呈现出神奇的效果,尤其是画作上的亮光部分,仿佛会随着室内的灯光强弱而改变,才明白 Thomas Kinkade - Painter Of Light ( 光的画家 ) 的名堂是这么来的。Thomas Kinkade 擅长建筑风景画,尤其钟爱英国旧时代的村屋。

前几年,大师的画作大概标准图画纸尺寸的作品已经卖到 RM 3000.00 ++ 了,现在应该涨了吧。当然,真正的艺术收藏者和炒家对待艺术品的态度会截然不同吧,若不是真正懂得欣赏,那就随便挂一下充门面沦为附庸风雅,或把它当成商品再伺机高价转售了吧。

虽然网上没有灯光效果,但还是决定在此分享其中一些精美画作。















局部放大

2011 年底浏览过此店的作品后在店门前拍照留恋。2012 年再经过此地发现此店还在营业。2013 年至今为止本人还未再到该商场去。


物品 – 扇子

买了一把扇子,还未舍得拿来扇凉呢 ~

[ 可再点击图片放大 ]




16 May 2014

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二里头文化

夏商周断代工程 《成果报告 (简本)》摘要

文献所见夏代纪年有 471年说,另有 431 年说。

二里头文化考古取得以下共识:-

分布于豫西、晋南地区有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

二里头文化分为一、二、三、四期。多数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属于商文化。C14 测年结果在前 1880 ~ 1529年之间。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都斟鄩。

二里头文化可能只是夏代中、晚期的夏文化,而早期夏文化则要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中寻找。

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遗址一期之前仍存在缺环。有学者认为新密新砦遗址二期,上接河南龙山晚期 (新砦一期),下连二里头一期,正填补了其间空白。

“断代工程专家认为郑州商城如偃师商城的始建为夏商分界的界标。

夏代始年为公元前 2071年,基本落在龙山文化晚期第二阶段 ( 2132 2030 ) 范围之内。

目前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年表公元前 2070 ~ 公元前 1600 年。

20世纪夏代文化探索的主要收获:-

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对 20 世纪夏文化探索进行总结和瞻望,转载如下:-

- 确认夏族活动中心地区在豫西和晋南。

- 中原地区仰韶文化 --- 河南龙山文化 (王湾三期文化) --- 二里头文化 --- 郑州二里冈早期商文化发展序列的确立,缩小了探索夏文化的范围,河南龙山文化(王湾三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成为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

- 二里头文化分为豫西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晋南以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

- 商城郑州、偃师商城的相继发现及二者基本同时期,二者均为早商都邑的确认,为夏商文化的分界找到了界标。

- 对二里头文化各期系列含碳样品的 C14 测定和研究,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的年代为公元前 1900 年左右 公元前 1600 年左右,基本落在文献推算的夏纪年范围之内。

- 二里头不是最早的夏文化,早期夏文化应该在嵩山南北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遗存中寻找。

- 二里头文化是青铜文化,二里头文化时期已进入文明社会,建立了国家。二里头遗址是夏桀的都城遗址。

另一考古学家夏鼐对夏文化作了以下界定:-

夏文化应该是指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这个界定排斥了夏朝以前的先夏文化及夏王朝时期的非夏族文化,克服了在探索夏文化时期无限蔓延、似是而非的状态。

仰韶文化是夏王朝的祖先文化,应该被视为先夏文化。

另外,书中也提到:从仅有的文献资料来看,我们只能把夏族的先世追溯到鲧时代为止,鲧以前就很不可靠,至于推到黄帝时代,这显然是受战国时代出现的以黄帝为中心的“一统”观念思潮的影响。

* 尧 > 舜 > 鲧 > 禹 > 启

摘自:《夏史与夏代文明》



 
以下转载维基百科:二里头文化 争议与简介

学者们至今还对此四期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是否归属夏文化持有分歧。主要观点有以下十四种:

1. 仰韶文化便是夏文化。
2. (典型)龙山文化是夏文化。
3. 灰陶文化是夏文化。
4. 齊家文化是夏文化。
5. 河南龙山文化是夏文化。
6.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頭文化一期是夏文化。
7.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一、二期是夏文化,三、四期属于早商文化。
8.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全四期属于夏文化。
9. 二里头一至三期属夏文化,四期则属早商文化。
10.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一至三期属夏文化,四期则属早商文化。
11. 东下冯类型与陶寺类型文化是夏文化。
12. 良渚文化是夏文化。
13. 二里头四期全属夏文化,而河南龙山文化不属于夏文化。
14. 目前尚未发现夏墟,二里头文化实际是夏时期的早商、先商文化。

仰韶既夏和龙山既夏论点在195060年代有了新的考古发现之后未再提出。1960年代随着多处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各分层的归属问题开始浮现,或认为是早商文化、先商文化,或认为是夏文化、夏时期文化。其中以郑州洛达庙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晚期文化的洛达庙类型一度被划归早商文化,随后东干沟、七里铺、灰嘴等遗址亦被划归早商文化。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二里头文化是早商文化,而偃师二里头遗址则是汤都西亳。学者们于1977年的登封讨论会上就王城岗、二里头、东下冯三处遗址对二里头文化的归属作出总结。定性“夏文化”为夏王朝时期活动于黄河中下游的夏民族的考古文化遗存,并据此提出四种观点:

二里头全四期为夏文化;
二里头一二期为夏文化、三四期为早商文化;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一二期为夏文化、三四期为早商文化;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全四期为夏文化。

前两种观点为主流,而多种观点一致认为二里头文化一二期属夏文化。王玉哲、晁福林等学者认为观点⑦最有说服力,认为一二期与三四期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民族文化,而其他观点无法解释第二期与第三期文物特征出现的明显差异。

斟酌出土文物的绝对年代可以看出一二期基本处于文献记载的夏朝中晚期,而三四期已跨入到商朝早期。分析文物特征,第三期文物出现两种文化因素并存的现象,此时期偃师地区的政治、文化发生过大变革,一种观点以史籍记载的成汤灭夏作为解释。

认为二里头文化全四期属夏文化的学者把二里头文化看作区别于河南龙山文化与二里岗早商文化的独特文化。全四期的文化面貌是一脉相承的。二三期间的变革是一种渐变,不是受到外来因素影响的突变,偃师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在第三期才升为都邑,所以兴建城郭。绝对年代跨入早商的第四期被解释作夏文化在商初的遗留。

二里头文化一二期是夏文化在中国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且二里头的第一期不是最早的夏文化,又普遍认为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都斟鄩。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根据地域分作晋南三里桥、豫西王湾、豫东王油坊、豫北大寒四种类型,其中豫西王湾类型直接叠压在二里头一、二期文化遗址之下,二者的文化内涵之联系十分密切,二里头一、二期应系由龙山文化王湾类型直接发展而来。杜金鹏认为在二里头二期文化晚期,突然爆发了大规模的远距离迁徒,其后的三、四期较前二期分布更广,二里头后期文化的传播地点又与桀奔南巢、桀子迁北的记载吻合,非事出偶然,应与夏商之际夏族的迁徒相关。

二里头一期的文化面貌不同于后三期,一期本身持续时间不长,夏文化应该还包括相似的河南或中原的龙山文化晚期,其中豫西龙山文化晚期的遗址主要分布于洛阳平原,与二里头一期文化遗址的分布相符,二者的考古学年代总跨约四百八十年左右,与《竹书纪年》记载夏积年四百七十一年相近。

1980年代初,孙华等认为河南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尚有约百年的缺环,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文化特征仍然处于原始氏族部落阶段,并没有国家形成的迹象,可能只有豫西类型的其中一种属于夏部族的先夏文化。二里岗文化下层是二里头文化四期的衍生文化,是属于继夏兴起的早商文化,只有其前的二里头文化一至三期属于夏文化。1980年代中后期,在河南新密市发现新砦遗址,随后又在附近发现类型相似的遗址,从而弥补了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一期之间的文化空白,被称作二里头文化的新砦期,其下又分作早晚二期,使得二里头文化的分期增加至六期。新砦期文化的文化遗存的特征介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之间,沿袭关系非常明显,是二者的文化过渡期。

1983年发现的偃师商城始建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距离二里头遗址仅6公里,可以算是夏衰商兴的表现,所以夏商的分界线应当在三、四期之间,前三期与新砦期属于夏文化,而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王城岗遗址可能是最早的夏文化的遗存。



15 May 2014

卫塞节公假

公共假期,出外转一转,两场不同的活动。

( 1 ) 祭拜舜帝

整个厅堂都是雕刻哦。
雕刻,一个历史传说,舜命禹治水。



( 2 ) 马中建交 40 周年图片展


 这中国大使致辞也不用看演讲稿的哦。


 





清理公程式

这些古董傢俬很精美,但是清理工作却很费时,尤其是清理藏在死角和雕刻镂空的尘埃,清理约需耗费二小时。才明白为何普遍上许多傢俬都设计得那么简单大方哦,十多分钟就抹干净了呀。




最近,有些忙,也有些累,以后也不懂还有上网的时间与空间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