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August 2014

典籍中所见的史前传说

有巢、燧人、伏羲、女娲、神农是最常见的史前传说,他们之中最早见于典籍的是女娲。

战国时期的《天问》是一篇叙述当时神话和传说的伟大史诗,其中谈到:“女娲有体,庶制匠之?”。因此可知,迟至战国时期,女娲的故事已经广泛流传。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一本重要的神话传说全集《山海经》,其中也提到了女娲。
战国中期后,神话和传说大量涌现,巢、燧、羲、农的事迹开始有了记载。这一时期,对古史最有影响的事件就是出现了“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五帝就是在尧、舜之前加三帝。

《易·系辞下》和《战国策·赵策二》提到了五未皇天下的:“圣王”,他们是包羲氏、神农氏、黄帝氏、尧、舜。《易·系辞下》记载包羲氏观天象、作八卦,神农教导耜耒耕种。

《礼记·月令》引《帝王世纪》说:“取犠牲以供庖厨,试天下,故号曰平庖羲氏。”
有学者认为,称包羲伏羲是受了苗族始祖神伏羲、女娲的影响。
《尸子》视伏羲为掌握猎取野兽技艺的神人,而神农则是掌握农业技术并可以顺四时之利的圣人。

《世本·帝系》和《大戴礼记·五帝德》提出的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约在战国时期,“五帝”说有六种版本之多。

《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也提及三皇五帝:“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但是却为指明是哪三皇及五帝包括谁。

战国后期,有些文献追溯到更上古的时期,超越了伏羲、神农的时代。有巢氏、燧人氏传说的提出,使巢、燧、羲、农的系统完整起来。《尸子》:“燧人上观辰星,下察五木,以为火。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

《庄子·杂篇·盗跖》 :“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庄子·杂篇·盗跖》提到了有巢,但没提到燧人,而是提到了知生,燧人和知生有共同之处,就是懂得了用火。

《庄子·缮性》、《管子·揆度》都提到了燧人,并且排在神农、黄帝等传说人物之前。

《世本·作》篇说:燧人造火。伏羲以俪皮制嫁娶之礼。女娲作笙簧。神农和药济人。造火成为燧人的主要特征,伏羲不但是渔猎创始人,还发明了八卦、明嫁娶之礼;女娲作了笙簧;神农不但善于耕种,还懂得制药救人。这样,就把这些人的传说具体化了,巢、燧、羲农的排列顺序定性下来了。由此可看出,这些传说事迹越往后越丰富,越来越具体,增加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真正明确提出“三皇”之说的要到西汉,往往是伏羲、神农加女娲,或燧人,或祝融。“三皇”之说也有六种之多。

到了西汉,主要的神话传说保留在 《淮南子》中。 《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lǎn)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这里把女娲和伏羲联系在一起了,但也只是说女娲尽苾羲氏之道而补天尊地,并没有说他们两人的具体关系。

到了东汉应劭著《风俗通义》:“女娲,伏羲之妹,置婚姻,合夫妇也。”

这之后伏羲、女娲的传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两个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由不相干到结尾夫妇成为繁衍人类的始祖。

西汉时期,阴阳五行、五德终始说盛行,于是便有人用来改造古史传说人物。

《汉书·律历志下》中的《世经》据此编排了一个整齐有序而又完备的古史帝皇系统:太昊包羲氏(以木德兴) – 炎帝神农 (以火德兴) - 黄帝轩辕氏 (以土德兴) - 少昊金天氏 (以金德兴) - 颛顼高阳氏 (以水德兴)…….. 一直排到汉高祖黄帝。这一系统把很多在此之前并不相关的人物拉到一起了,如太昊与包羲氏,炎帝与神农等,这些根本不是古时流传下来的原有传说,而是汉代编造的伪古史。

到三国末期,徐整《三五历记》又提出了大家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比前面提到的传说人物都要早,直至宇宙之初。于是,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就成为大家熟知的古史传说。

摘自:《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pg 45 ~ 4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