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June 2014

东夷溯源:太昊与少昊

‘昊’这称号 / 这个字是怎么来的?
袁珂先生说少昊是鸟神,何新说太昊是太阳神,但是更多学者倾向于李白凤的说法:“经过初步探索,黄帝、太昊、少昊这些古代的氏族是实际有过的,但不是人名而是族姓。”从图像符号入手 (下图),偏重于字义,认为昊(暤、) 的由来与天文历法有关;另一看法则偏重于起源于图腾意义。(在此不作详细摘录)



3: 一只鸟站在柱顶,圆形的鸟身也象征太阳,整体是立杆测影用的图腾柱,又名鸟柱,东夷活动的地区以鸟为图腾。整个图画转化为文字释为 ‘皐’,后来写成 ‘皞’,再后来写成 ‘昊’。

4 & 5 : 由日、火与山构成的图画字,为观测日出日落,定春分日。也有说为皞字的初文。


皆发现于大汶口文化遗址。

太昊、少昊地望

少昊之墟具体所在地学术界尚存在意见分歧。少昊的活动范围则大家意见比较统一,既昊氏部族分布于山东中部地区,北起济、潍、淄流域、南至沂沭、西起汶、泗流域、东至淮海海滨。

二昊关系

i) 太昊在前,少昊在后。因太、少,是表现后之用词。太昊之后今得而考见者不多,只有风姓三四小国;而少昊之后今可考见者,有赢、己、偃、允四箸姓。太昊应该在少昊前,所以年代较久远的太昊留下的文献较少。

ii) 太昊与少昊是同时并存的。所谓太()和少,就是大和小,长与幼之分。太昊与少昊都是凤姓,都以凤鸟为图腾,两者是兄弟部落。

iii) 少昊早于太昊。古史中称一些民族原住地为‘少’,少既‘小’,是指人口稀少、势力弱小时期。‘太’既‘大’,乃该族后来迁徙新地、人口增多、势力强大的称号。

目前,更多人倾向于第一种看法。

二昊是异姓,太昊为风姓,少昊为赢姓,说明两者出于不同的母系,在远古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姓从母系,但它们可能同出于一个父系,就像炎黄二帝同出于少典氏,炎帝姜姓兴起于前,黄帝姬姓兴起于后。

二昊功绩

据推断,以二昊为代表的东夷集团所在的海岱地区,其考古文化序列为:北辛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从出土文物来看,太昊与少昊所创造的东夷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

在西吴寺龙山文化遗址发现水井,这与《淮南子·本经训》“伯益作井”相印证。《国语·郑语》韦注:“少昊之后伯益也。”

东夷集团的生活一直与渔猎、畜牧密切相关。汉以后认为太昊既伏羲,所以很多关于伏羲的记载其实就与太昊有关。从这些记录来看,二昊氏族已发明了渔网、弓箭,懂得应用畜力,发展水平不低于同期的华夏集团。

蛋壳陶是东夷文化的特色,精美、且制作技术高超,处于整个中华史前文化的领先地位。

天文历法,山头纪历,也可能是与立杆测影、观象授时有关。《汉书·魏相传》“东方之神太昊,乘()执规司春。”,可见太昊与四节气有关。《路史·后纪七》说:少昊“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可见太昊与少昊早确定星宿,为天文学定星座和定星位作出了贡献。

很多学者认为在大汶口文化多处遗址中发现的陶器符号是一种文字,它们和商代甲骨文和周代青铜文一脉相承,是汉字的来源之一。《尚书》礼序:“太昊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兴焉。”

《路史·后记一》:“(太昊伏羲)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万民之利,丽皮薦之以严其礼。”说明东夷有礼存在

从考古发掘看,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等遗址中均有东夷文化因素的痕迹。反过来,其他各地的文化也影响者东夷文化,互相吸收、交流、融合,共同汇入汉文化的大流之中。

摘自:《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根据百度的介绍:蛋壳黑陶高柄杯,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和山东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也是当时最高级的一种饮酒器。制造此类器物,对原料和技术要求都相当严格。已发现的蛋壳陶杯,平均厚度不足0.5毫米,最薄的仅有0.3毫米,有的全器重量只有40克左右,还不到一两!据测定,这种蛋壳陶杯的平均吸水率只有万分之四十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