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November 2012

《以阿拉之名》

第一章摘要:阿拉伯民族主义诞生于七世纪的阿拉伯半岛贫瘠沙漠。当时,一名叫穆罕默德的普通商人把半岛上彼此对立的部落团结起来,置于名为伊斯兰的新宗教大扇下。

穆罕默德声称,他肩负的政治使命,是为了回应二十年来神透过加百利天使之口头传达给他的天启。这些“天启”以阿拉伯文记录『古兰经』成为经典。

穆罕默德年幼丧亲,由外祖父与叔叔相继抚养长大,定居在艳阳毒辣的城市麦加,当时,有人这么形容麦加“不见水流…… 一小片可以让眼睛休息一下的绿草都没有…… 住在那里的人,只有商人。”

穆罕默德虽然住在城市,却吸收了周围沙漠游牧民族的刻苦文化---注重阶层,一板一眼,不轻易改变。身为改革者,他把一种新的秩序感注入这种价值体系中。

十几年来,穆罕默德在麦加一直有少许支持者。西元622 年,眼看商人对他的威胁越来越大,他决定逃到今天名为麦地那的一个城市。穆斯林把这次出走视为伊斯兰的立国大事。

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结集支持者,率众打败异己。战胜之后,他在部落文化中注入更强烈的忠诚心,将追随者纳入“宗教共同体”( ummah ) 之下。穆罕默德的机智与远见多半来自阿拉伯半岛的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影响,他从中吸收了一神教的概念。古兰经里尊称这些异教徒为 “圣典之人” ( 有经者 )。不过,穆罕默德对社会比对神学更感兴趣。

他向彼此对立的阿拉伯部落灌输的远见,打造了一个国家,核心是 “伊斯兰律法” ( shari’a )即把宗教融于世俗的体制规范,此后,伊斯兰法律就成为阿拉伯社群意识的核心。

穆斯林把世界分为“和平之地” dar – al - Islam )与 “永久战争之地”(dar – al - harb)。伊斯兰准许信徒基于战略因素,对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暂时休兵,但其教理还是明言,休兵只是战时停止战争,伊斯兰仍会不断致力于征服非回教徒。

古兰经同时也埋下仇恨的种子:“对抗那些收到圣典,不信阿拉的人”。古兰经的另一篇韵文又说:“谁要追随伊斯兰以外的宗教就要排挤他,从此之后他就归到失败者那边。”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传教式的信仰,都有着向世界弘扬宗教的野心,所以一直都是竞争对手,在教义上都把彼此视为异端。这助长了如今在基督教和伊斯兰世界被定义为民族主义的情感。民族主义不只是群体之爱,也要靠仇恨才能壮大。在两边文明中,对自己人的忠诚,要靠对外人的恐惧,嫉妒,仇恨,才能成立。

古兰经上有明训:“勿掀起战争,阿拉不喜欢侵略者。”但穆罕默德并未因此而停手,他为了取得平衡,鼓吹大家投入“圣战”( jihad )七个世纪前,赫勒顿写道:“在穆斯林社群中,圣战是宗教义务,因为穆斯林的使命普及天下,不论通过劝说或武力,人人都有让非信徒去信奉伊斯兰教的责任。”时至今日,许多穆斯林仍旧认为自己有这种宗教义务。

穆斯林坚决自己拥有解决生活疑难的答案,当时的巴格达都以自己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建筑师,诗人及自然科学家为傲。那正是阿拉伯的黄金时代,但却猝然而止,成为烙印在阿拉伯人基因中的怀古遗恨。后来,阿拉伯人为此失落而自责,还有一股愤怒比骄傲更为张显的民族主义。

长久以来,穆斯林禁闭门户的政策,打造了一个方向一致但却毫无生气的文明。在西方帝国主义时期,并非所有阿拉伯人都安于现状,有一群阿拉伯人知识分子很欣赏生气勃勃的现代价值观。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人很少质疑伊斯兰文化的根底,不像西方人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开始自我质疑。

有些改革派支持文化妥协,“伊斯兰现代主义”就是其中的一个产物。它主张伊斯兰可以把西方的优点跟伊斯兰传统宗教的精髓相互融合,但这概念却得到很小的回响。摘自《以阿拉之名》Ally Theanlyn 23-11-2012

穆斯林地区不同民族的信徒在强大的土耳其帝国政权管理下很长一段时间是相安无事,直到英国人的到来与欲夺取自家穆斯林政权的侯赛因·伊本·阿里相互勾结后,造就了延续到今天还无法解决的阿拉伯回教世界与西方国家的复杂恩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