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文化遗址出土了数件辉有人面鱼纹的彩陶,众多专家学者围绕在月相、鱼纹及人面三大主题进行解读,提出了图腾信仰、生育信仰、祈求渔获、历法、阴阳观念等看法。这里只摘要 《神话考古》陆思贤的看法。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上的人面鱼纹,同时也见于临潼姜寨遗址、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彩陶上,也有相同和相似的人面鱼纹装饰,此知这是渭水上游远古先民们共同崇拜的人格化神灵,但比较人面鱼纹之间的区别,可以看到反映月相变化的几种形式。
图一 [ 点击此图可放大 ]
半坡人面鱼纹图的特点:-
人面的特征:画一个大圆圈作为人面轮廓,上半部五分之二为额部,又横分下半部约五分之一为嘴部,中间为鼻梁、鼻翼为中垂线,鼻翼用横短线或三角形表示,左右两侧画短线表示闭着的双眼,眼梢微微低下。
辅以鱼纹,用在三个部位:
1. 嘴部,用两条相对而游的鱼,两个鱼头交叠于嘴部,留出 “”形成或“”形空白,表示接触交吻的嘴;鱼的身部向两侧展开,像人类嘴部的胡须。
2. 耳部,在人面的两侧,各画一条相对而游的鱼纹,表示耳朵,有交头接耳之状,耳部也有用向上挑脚式曲线表示的,则有竖耳倾听之状。
3. 头顶上,用三角状的三条鱼,有鱼身,无鱼头,实为“人面鱼身”,尾尖向上,似尖顶帽,寓意能“通天”。
所有鱼纹轮廓线的外围都画满鱼刺,称“芒刺纹”,寓意人面鱼纹所画是发光体的月亮。另有表示晦日不见月的人面纹,外轮廓不画芒刺纹,而是画一圈虚线,表示虚无不见月,失去光芒。
用鱼纹配月亮纹,即以“水气之精”配月亮,与鸟纹配太阳纹相比,即以“火气之精”配太阳,是构成原始阴阳哲学观念最简明的图画形式。
在先民的观念中,月亮是在水中的。《淮南子·天文训》说:“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故常羲生月,“此始浴之”,月亮在水里出身。常羲生十二月,一般理解为一年的十二个月,如果从一个月的月相变化考虑,则表示在水中的半坡“人面鱼纹”清楚反映了月相变化的周期。
人面鱼纹的额部也有细部区别,用黑白相间表示月相阴影变化,在 1963 年版《西安半坡》与 1982 年版《西安半坡》两书中,可得五种形式。(上图)
第一种形式:额部左侧涂黑,右侧上部留白,寓意上弦月,在天穹右边。(图一,2)
第二种形式:额部中间作三角形留白,中分两侧呈扇面形涂黑,寓意皓月当空,中分一个月为上半月和下半月,今称望月。(图一,3)
第三种形式:额部右侧涂黑,左部上侧留白,寓意下弦月,在天穹的左方。(图一,4)
第四种形式:额部涂黑,白色部分也加上黑点,寓意晦朔不见,没有光芒。(图一,5)
第五种形式:额部黑面突出新月形双眉,并留空白角线,寓意角分一新月的开始。(图一,1)
用弧线半圆表示月亮,是甲骨文“夕”字和“月”字的造字依据。《卜辞通纂》第311 – 313片,殷先王有王恒,恒字作 “”,释引《诗·小雅》:“如月之恒”、《毛传》:“恒,弦也。”用弓形的圆弧象征月亮,是先民观象画图的本意,后称月弓、月娥、月眉,均因此而发,而在半坡人面鱼纹中则得到较集中的体现。
绘画月相,按月计日,是形成历法的基础,在远古时代,科学的发展还与崇拜或信仰结合在一起,先民以为月相周期是月神或月精的死而复生。在先民的观念中,一切自然物都是有生命的,称万物有灵论,月亮也被作为有生命的崇拜物有自己的生身之母—常羲,故有生必有死,而每个月的月相相同,则视为月亮一次又一次获得了新的生命。
《楚辞·天问》:“月光何德,死则有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月光指月亮,问月亮积有何德,死而能再复活?以月之圆而缺而晦,为月之死,而新月再现为月之生。
闻一多《天文疏证》说:“月之盈亏,有生魄、死魄之称,此言月之有生有死。”
王国维著《生霸死霸考》,以周代金文几日中有生霸、即旁生霸、旁生霸、即生霸、死霸等专用名词,引《说文》:“霸,月始生魄然也,承大月二日,小月三日,从月 声。”
又引马融注《古文尚书·康浩》云:“魄,朏也,谓三日始生兆朏,名曰魄。”
又引《法言·五百篇》:“月未望则载魄于西,既望则终魄于东。”
论说颇祥,总谓 “古代一月四分之术也”。
试用此论述与人面鱼纹作比较。
( 月底了,还是无法完成打字,反正就是有些忙、有些累、有些没心情,于是接下来的内容,就使用扫描版了。 )
摘自:《神话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