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 / 中华民族名称之由来的几个不同说法:-
【一】出自于文字记载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本义为周朝于西周时期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左传.定公十年》(孔子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尚书·周书·武成》中的记载无可争议的表明华夏仅仅是周族后代的自称.,在周朝之前的夏商二代根本没有华夏一词。甲骨文与金文中都没发现过。
【二】出自于文字记载:衣服华丽之说
孔颖达为《春秋左传正义》作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梅颐《伪孔传》:“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三】出自于文字记载:其他
《说文》: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珿中原之人。
《辞海》华夏条为:“中国古称华夏。”
【四】中华民族 / 中国
中华:秦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即中国,“华”是华夏族的简称。
中国一词最早记录发现于先秦的青铜器上。
【五】“华” 既是 “花”
纵观上述各种有文字记载的说法也未能确定哪一种说法能正式拍板定案 “华夏” 的由来;以下对于 “华夏”作更早期的探索也不妨一览。
“华” 和 “花”近音,在古时候没有文字的时代,华也既是花之意。
从 “华胥氏迹生伏羲”的神话考虑,华、花一字;华胥应该是远古花氏部落的女酋长,华族即花族,华胥即花絮。
考古学家苏秉琦曾经以这样一首诗概括中华文化之源流:-
『华山玫瑰燕山龙,大青山下斝与瓮。 汾河湾旁磬和鼓,夏商周及晋文公。』
“华山玫瑰”是指围绕着华山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图案,这些图案以玫瑰花为主题,辅以菊科类花卉图案。
中华民族是个爱花的民族。华族的族徽是玫瑰花和菊花,它们在生产的意义上代表着夏半年和冬半年的两个节令,起到了历法的作用,应该是最古老的物候历。
菊科种类繁多,其耐寒者能延长到冷冻的冬天之后,凝聚着无限生命力,象征着氏族的生命顽强,被视作族徽。大概现在的“秋赏菊花”,也可追溯到遥远的古代。
春季里玫瑰花颜色艳丽,花红似火,与太阳争辉,庙底沟先民对它很是崇拜,也把它当成族徽。
先民以花作为族徽或图腾,同时也反映了花卉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古人开始意识到:什么花开了,是时候开始捕鱼,什么花开了,是时候去山林打猎,什么花开了,应该收割庄稼了。
《吕氏春秋》四时纪与《月令》均参杂有物候的记录,摘录与花草树木有关方面如下:-
《孟春之月》:“草木萌动”;《仲春之月》:“桃(李)始华(花)”;《季春之月》:“桐始华(花)”;《孟夏之月》:“王瓜生,苦菜秀”;《仲夏之月》“半夏生,木堇荣”;《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花)”;《仲冬之月》:“芸始生,荔挺出。”备注:古人的确华和花通用,这则古代的文字记载是把“华”字当作 “花”字来使用。
从这份记录看,春季与夏季组成的夏半年是以木本花类型植物为主,秋季与冬季则以草本花为主。
远古的华族应该有过“花历”,后人称人的年龄为 “年华”,干支纪年历法一个周期轮回称 “花甲”,应该也是“中华民族”的名称历代被继承的缘故所在。
仰韶遗址出土了许多绘有花瓣纹的彩陶。
“夏” 的由来
《说文》:夏,中国之人也,从夊从页从臼。臼,两手;夊,两足也。“页”释为“头”,突出头部,两手、两足者。
根据古籍记载《竹书纪年》注引《晋载记》说:“刘元海曰:大禹出于西戎。”;《夏本纪》也用了相同内容的注释,大概鲧禹神话来自于马家窑文化的先民,后来东迁与花族 / 华族文化融合,形成了华夏文化。
鲧是禹的父亲,两人都参与治水工程。启是夏朝第一任君王,启是禹的儿子,也即是夏人、夏民族。学者认为禹出自马家窑文化,而马家窑遗址则出土了许多绘有蛙纹的彩陶,其中有一些蛙纹是描绘鲧的形象和故事,相信这是一支曾经崇拜蛙为图腾的部落。
婴儿式蛙纹:大头、身躯小,如初生婴儿的形象,头部内填几何纹或加光芒。与古神话比较,表示“元子”,元气起于子、帝之元子等说。加光芒者表示曦光 / 羲光,合于伏羲神话,或“鲧字熙”的本意。与夏禹神话比较,则合于“娶涂山氏女而生启”,此类蛙纹可视为生育崇拜的代表。亦是“禹作熊跳石,误中鼓”的神话。
夏天欢跳中的蛙:陶罐前后各别有一只蛙全形蛙,左右有大圆圈,青蛙两手托着两个各代表日和月的大圆圈,表示日月并晖,也是“太阳鼓”的最早形象,符合“禹跳石中鼓”的神话。
无头蛙:合于鲧被殛死于羽山的故事。加水滴纹表示鲧死后还记挂治水之事。《大荒西经》说:“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 此无首之夏耕之尸,也合于无头蛙与夏鲧的神话。袁苛引《大荒北经》:“马状无首,名曰戎宣王尸”释“鲧”,并说:“鲧恐怕就是犬戎族神话传说中的祖宗神。”,均与这些无头蛙表示的内容吻合。
总得来说,夏朝始于夏启,启的父亲是禹,禹的父亲是鲧,而夏民族是马家窑遗址的先民,在古代神话里也有记载为戎。
摘自 : 《神话考古》 & 整理
备注:此书多以解读字音加上字形 (甲骨文、金文,图画字) 还原神历史话的由来。
其他:关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 (来自网络)多作参考
早期的蛙图像。
后来抽象化的蛙纹,也称神蛙纹,神人纹。
神纹彩陶
有说这是人蛙合一的图像,或可视为女娲演变过程之一。
抽象蛙纹演变成长驱,六肢,也发现有超过六肢的,被视为早期的龙形演化过程。
注:濮阳西水坡仰韶遗址 45 号墓蚌塑龙年代约公元前 5,000 年,比马家窑文化早,而且龙形已经十分完整成熟。
中国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遗址。马家窑文化或马家窑类型由此得名。位于甘肃省临洮县城西南 10公里洮河西岸马家窑村南面。面积约 9 万平方米。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包含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马家窑文化的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其中以马家窑类型最为丰富。该遗址对研究马家窑文化及黄河上游地区诸史前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仰韶文化是如何发展为马家窑文化?
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因最早在甘肃省临洮县瓦家坪马家窑遗址发现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在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也有遗存。马家窑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的继承和发展,故又名甘肃仰韶文化。在时间/顷序上,上承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马家窑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一一前2050年。马家窑文化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一般分为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类型,分别代表三个发展时期。
夏族起源
据史籍记载,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现过夏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夺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夏部族大约是在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颛顼以后逐渐兴起的。有不少古代文献均把夏族追溯到颛顼。其中《史记·夏本纪》与《大戴礼记·帝系》称鲧为颛顼之子,但很多文献都说鲧是颛顼的玄孙(五世孙):黄帝次子曰昌意,生颛顼,颛顼之子名鲧[28],鲧之子曰禹,为夏后启(即夏启)父。
这些记述表明,夏族很有可能是颛顼部落的一支后裔,是黄帝后裔颛顼高阳氏与炎帝的一支共工氏通婚形成的一个部落,夏部落一开始居住于渭水中下游,后东迁至晋南、豫西伊洛流域。
文字记载,地域名称未套考古遗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