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与地支的用途,对易学者来说并不陌生,可是,天干、地支最初是从何而来的呢?目前为止,各易学流派说法不一。从古文献中推测,最有可能也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天干的起源与观测和标记五行 (5 颗行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 的运行有关,地支的起源则是与纪月有关。其它的说法还包括:与测日有关。
随着更多古代文献被易学者深入研究,天干、地支的最早使用年代,已从五千多年前,修正为一万年前左右。
以下来看各不同时代的古文献是如谈天干、地支的起源:-
《五行大义》中说,天干地支是黄帝时代的大扰氏所创。大扰氏 「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曰,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辰。阴阳之别,故有支杆也」。
《三命通会·论支杆源流》则认为,支杆的起源在伏羲以前的天皇时代便有了。昔盘古氏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为三才。首君以天地既分之后,先有天而后有地,由是气化而人生焉,故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其十干曰:于逢、旃蒙、柔兆、疆圉、着雍、屠维、上章、重光、玄、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洋、协洽、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蔡邕独断曰:“干,干也。其名有十,亦曰十母,即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也;支,枝也。其名十有二,亦曰十二子,即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是也。”谓之天皇氏者,取其天开于子之义也;谓之地皇氏者,取其地辟于丑之义也;谓之人皇氏者,取其人生于寅之义也。
故干支之名在天皇时始制,而地皇氏则定三辰,道分昼夜,以三十日为一月,而干支始各有所配。人皇氏者,主不虚王,臣不虚贵,政教君臣所自起,饮食男女所自始,始得天地之气而有子母之分,于是干支始有所属焉。至于伏羲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与人,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以作甲历而文字生焉。逮及黄帝授河图,见日月星辰之象,于是始有星官之书。命大尧探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子配五行纳音之属。
两相比较,《三命通会》的说法更为全面可信,即:天干、地支,在天皇时代就已经存在了。并且《三命通会》还记录了伏羲时代以前的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原称谓,这种古怪的称谓,与上古时期古怪的人名和谐而统一,由此可知并非虚言。
伏羲时代以前的天干地支:-
天干-古天干名称
甲——阏逢;
乙——旃蒙;
丙——柔兆;
丁——强圉;
戊——著雍;
己——屠维;
庚——上章;
辛——重光;
壬——玄黓;
癸——昭阳
|
地支-古地支名称
子——困敦;
丑——赤奋若;
寅——摄提;
卯——单阏;
辰——执徐;
巳——大荒落;
午——敦牂;
未——协洽;
申——涒滩;
酉——作噩;
戌——阉茂;
亥——大渊献
|
天干简介:-
天干的起源,与圭表测日影有关。上古将测日影的木棍,就称为天干。通过天干测日影,不但可以得知地理方位,还可以得知节气变化,从而制定出十月太阳历法。
古人不但以十天干表示方位(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也以十天干表示一年十个月的次序 (也就是甲月为一月,乙月为二月,依此类推)。
由于古人不单以天干测日影来掌握气候,还要配合日月五星及二十八宿的运行状态,于是古人讲十天干的方位功能也应用于黄白道的周天上,使以二十八宿为代表的黄白道周天上也有一个虚拟的方位坐标,以便于更加明了地演示天体运转情况。所以说,十天干有表示月份、地理方位和天体方位的三种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古人测日的圭表并非只有一根木棍,而是 “圭” 和 “表” 两个部件组成。
古人会把在平地上直立的一根竿子或石柱称为 “表” 。太阳照在 “表” 上投下的影子,人们发现正午时的表影总是投向正北方向,就把石板制成的尺子平铺在地面上,与立表垂直,尺子的一头连着表基,另一头则伸向正北方向,这把用石板制成的尺子叫“圭”。
后来人们发现每年最热的时候,有一天中午的日影最短,于是便把这一天定为夏至。再后来人们发现在每年最冷的时候,有一天中午的日影最长,于是便把这一天定为冬至。
古时“表”高八尺,与中等身材的人的眼睛差不多同样高。在夏至日,八尺高的“表”投下的影子正好是一尺五,所以“圭”的尺寸被定为一尺五。
古时人们以夏至作为一年的开始,每当 “表” 投下的日影是一尺五时,新的一年便开始了。
所以我们古人就知道一年等于 365 天的数值。后来,古人将冬至日改为一年之始,于是便将 “圭” 的尺寸改为了一丈三尺,因为八尺高的 “表” 在冬至日投下的日影长度正好为一丈三尺。
地支的起源
地支,则是古人观测月亮圆缺周期的产物。古人发现月亮圆缺十二次,正好接近一个十月太阳日历年,于是便发明了十二月的太阴历。
其纪月的方式为了区别于十月太阳历,便以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地支命名,并且,古人同样赋予十二地支具有表示月份,地理方位及天体方位的三种功能。
于是,十二支表示地理方位则是:-
寅卯辰为东方木,巳午未为南方火,
申酉戌为西方金,亥子丑为北方水,
十二支表示天体方位,则环绕于黄白道上与地理方位相似。
后来,由于天上北斗指子,地上则节气为大雪,冬至;北斗指丑,则地上节气为小寒,大寒;北斗指寅,则地上节气为立春,雨水,北斗旋机十二个方位转一圈,正好一个太阳历周。所以,后来古人制定出每年十二月的太阳历,并以十二支纪月。
天干、地支的其它用途:-
天上周天的方位坐标,则以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个天干与十二地支及四维,共组成了二十四个坐标点。
于是,古天文学上这二十四个坐标是虚拟的方位系统,是永远不会变换位置的;二十八宿是日月五星的坐标系统,由于地球的自传与公转,二十八宿也会随着时间而转动;日月五星,则是天体肉眼可观测到七颗活动的 “行星”。
十天干纪五行、方位:
天干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辛
|
壬
|
癸
|
五行
|
阳木
|
阴木
|
阳火
|
阴火
|
阳土
|
阴土
|
阳金
|
阴金
|
阳水
|
阴水
|
方位
|
正东
|
正东
|
正南
|
正南
|
正中
|
正中
|
正西
|
正西
|
正北
|
正北
|
序数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天干用于描述农耕活动:
甲:是拆的意思,即指万物剖土而出。又有认为,甲者,铠甲也,万物冲破其甲而出。
乙:是轧的意思,表示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展的样子。
丙:是炳然之意,即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意为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为茂盛之意。
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仰曲而起,皆有形可纪识。
庚:为坚实之意,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一说为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
壬:即妊,指阳气任养万物于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一说万物闭藏,怀孕地下,揆然萌芽。
地支用于描述农耕活动
子:为孳,指万物孳萌于既动之阳气下。
丑:是纽,系之意,指万物继萌而长。
寅:是移,引之意,指物芽萌出。
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
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
巳:是起的意思,指万物至此已毕尽而起。
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昧的意思,指阴气已长,万物稍衰,体暧昧。
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已经长成。
酉:是老的意思,指万物老极而成熟。
戌:是灭的意思,指万物皆衰灭。
亥:是核的意思,指万物收藏皆坚核。
其它文献记录:-
十天干的化合五行和方位五行配与河图:-
相合: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
《考原》曰:“五合者,即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也。河图一与六、二与七、三与八、四与九、五与十皆各有合。以干干之次言之,一为甲六为己,故甲与己合。”
化合:甲己化合土,丁壬化合木,乙庚化合金,丙辛化合水,戊癸化合火。
化合五行:甲己土,丁壬木,乙庚金,丙辛水,戊癸火。
方位五行: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
* 还有更多的其它用途,我还是跳过,不多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