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February 2014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中国东南海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系列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约 5,200 ~ 4,000 年左右,是从崧泽文化(源自河姆渡文化) 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人们曾一度以为它是龙山遗址的一个分支,将其称为 “浙江龙山文化”,这是因为良渚文化黑陶特征以及鼎、豆、杯等与龙山文化的存在一定相似度。龙山黑陶大多表里一致、为平底器、薄胎素面,良渚黑陶则是外黑胎灰,器底常带圈足、器壁较厚,多有纹饰。龙山鼎多有鬼脸造型,良渚多为扁形、T 形。“浙江龙山文化”最终于 1959 年改名为“良渚文化”。

良渚人过着农业定居生活,以采集狩猎和饲养家畜为辅。他们在沼泽的边缘开发水田,用石犁耕种,石犁在崧泽文化晚期已经出现。他们也发明了耜田器来除草、也发明了用来挖沟开渠的破土器、用石镰收割、用半月形穿孔石刀摘取稻穗、用木杵和陶/石舀对稻谷加工、用河道的污泥混合水草发酵后作为肥料。

胡瓜、甜瓜、泡瓜、菱角、花生、蚕豆、竹笋、蕨菜都是良渚人喜欢种植和采集的蔬菜,他们也爱鱼、蟹、龟、蚌等水产。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牛、鸡,捕捉的猎物有:鹿、獐等。多余的粮食和梅、枣等水果拿来酿酒,遗址也出土构成一组的酒器。

陶系有夹沙陶和泥陶两种,已懂得快轮制陶技术。夹沙陶以红陶和灰陶为主,泥陶以黑皮陶为代表。黑皮陶外表黑并打磨光亮,内胎为灰色,有“良渚黑陶”的美称。有学者认为良渚文化起源比龙山文化早,红山文化受到良渚文化影响。

良渚人的竹编物包括篮、簸箕、箩、门扉、席子等生活用品,制造的竹篾多数经过抛光、均匀细薄‘可编人字形、梅花等图案。木制物以浆为多,证明已使用舟。另外也发现加工制作的木井圈、木盆、木杵等。

浙江有丝绸之府的美名,其历史可追溯到 5,000 年前的良渚时代,这里出土了先进的纺织工具,并发现了蚕丝和早期的纺织品,草鞋山和钱山漾出土的布料密度在显微镜观察下为 134 /吋,纬密度是 122 /吋,纺织技术极高。

浙江出土的木屐证明证明良渚人已经懂得更好保护双脚。吴越地区的木屐可能也是源自于良渚文化,美女西施穿起木屐走路时发出滴答的清脆声响是春秋有载的佳话。

玉被视为美好与圣洁的象征。玉敛葬在许多良渚遗址都有发现,单单是在反山遗址的一处墓葬,就出土了 3,200 多件玉器,品种丰富,制作精美。

良渚玉器按照用途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礼器,另一种是装饰用品。前者包括琮、壁、钺,后者有珠、玦、环等。不少玉器刻有 “神人兽面纹”,这可能是良渚人所崇拜的神。

良渚遗址中的另一特色是土台的建造。土台有三种用途:墓地、基址、祭坛。

反山遗址墓地呈品字形,证明墓地经过设计,不是随便排列,陪葬物证明贫富分化,贵贱之分已很明显。

莫角山遗址有一处高台,发现的木柱直径一般为有 0.5 米,有的达到 0.9 米,估计遗址可能是一座神庙或宫殿。

祭坛是用土石营筑的高台,在瑶山、汇观山等遗址中有发现。祭坛强调内外色差,增添了祭祀场所的神秘色彩。这种祭台建筑风格给后世祭坛设计带来很多启发和影响。

良渚文化无疑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一多奇葩,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它如何嘎然而止。太湖地区在良渚文化以后的近千年内,都没有发现任何可以与之相比的文化遗存。良渚文化到哪里去了?它为何消失了呢?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

外因论:

(一)气候恶化阻碍了良渚文化的发展,甚至造成衰败与灭亡。大约在 4,500 ~ 5,000 年前,中国境内出现了一次冰川期。

(二)洪水冲毁了良渚人的家园。距今约 4,000 年前,太湖地区及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淹没了周遭地区,良渚文化遭受严重打击并毁灭。良渚文化在这个时期形成一层 50 厘米厚的淤泥层可当证明。

外因论:

1. 社会组织化程度高,以宗教为指导;
2. 大量人员从事玉器制作,是为非劳动生产性的劳动指出,给社会带来极大浪费;
3. 生活风气崇尚于享乐。

当良渚人沉迷于玉器文化之时,北方已经进入青铜文化发展期,玉器文化属于时期时代,其生产力发展水平无法与铜石并用相比。当龙山文化向包括南方在内的周边文化地区扩展时,良渚文化受到极大冲击,着重于精神生活的玉文化难以抗拒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青铜文化,于是走向衰落,被吸收融入中原文化之中。

也有学者认为,良渚文化已经进入阶级对立阶段,社会上层为了敛财,对内集权,对外掠夺,导致内外受敌,战争频发,墓葬出现大量象征军事权利的石钺和玉钺是有力证明。战争给社会带来创伤,必然导致文明的衰弱。

另外一个争议是良渚文化是否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一)门外论:不能说它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因为:-

1. 良渚遗址不属于城址类型
2. 符号缺乏记事功能,不能作为文字对待
3. 未发现金属器的痕迹

(二)门槛论:正站在文明的门槛上

1. 莫角山遗址有礼制性
2. 反山、瑶山等玉器类型与人面兽纹具有高度一致性,说明有一定的控制范围与统治中心。

() 门内论:已经进入文明时代

1. 水稻栽培、丝织、玉制水平是形成后来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其宗教信仰与河姆渡、马家滨一脉相承。

2. 已有文字,是殷墟甲骨文的渊源之一

3. 出现了政教合一的王权和早期国家,因此东方文明之光首先出现在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已经首先进入文明时代。

4. 中华文化一直有礼乐文明之称,良渚文化中前期社会中的礼制已到达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因此可以说良渚文化在中前期,也就是距离现在 5,000 年前后,中华文明已经诞生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

5. 莫角山文化聚落群已经形成 ‘都’、‘邑’、‘聚’的金字塔等级结构,反映了私有制、阶级和公共权力诸国家社会性质特征的存在,绝不是氏族社会的现象而已,莫角山已经是个古国,良渚文化已经进入文明时代。

以上争论主要出自两个原因:一是对于文明的标志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文字,有人认为是礼制;二是对遗址和遗物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解释。

其实良渚文化有没有进入文明社会只是一个定性问题,不论我们如何界定,各处良渚文化遗址展现出高度发达的文化业绩是客观存在的。作为长江下游一处耀眼的史前文化,良渚无论是在物质领域还是精神领域,都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摘自:《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黑陶杯

圈足小碗

陶盉,白色部分为缺失及修补部分。

贯耳壶










过滤器

过滤器


彩绘陶片



猪首陶片

石刀

石刀



木件

 木件
藤编织物

漆器

玉石管串

玉饰物

玉镯子

玉镯子

人神兽纹玉冠

变形鸟体玉牌饰

兽面纹玉冠

玉匕

玉纺轮

玉鸟

玉鱼

三叉形器

玉琮

玉琮

玉鱼、玉龟、玉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